联村联户标语精选推荐

标语的力量

   七月的安县,生机盎然。

  行走在这个“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县,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尤为引人注目“战胜大灾难,全靠共产党”、“人勤快,白手能起家;政策好,难事不再难”、“与机遇同行,与未来握手”等等一幅幅巨型标语,矗立在公路、农房和园区,交响成一曲曲战斗和奋进的号子,成为灾区人民最强大的精神动力,让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充满了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

  标语·感恩奋进

  引导群众树立信心重新站起

  如何让灾难后的群众树立生活信念,树立新的希望?

  仿佛是在一夜之间,千幅万幅标语挂了起来,一幅幅红色的标语竞相绽放,成了大灾难那个阶段人们眼中一道最醒目的风景。

  在晓坝镇安置点,“灾难时昂首挺胸,困境中伸直腰杆”的标语触动了周映义老汉的心,“我反复的看,反复的琢磨,活下来就是运气好!再艰难的日子总要过,不能自己躺着让别人帮忙,自己的家园要靠自己建。”周映义回想起来,觉得那些红色标语象一双强大的手,拉着他从伤痛中站了起来,从绝望中走了出来。

  在茶坪乡安置点,挂出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家乡要靠自己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标语;高川安置点挂出了“处处都有爱,我们不孤单”、“撼山易,撼人难,自强不息建家园”的标语。“有党,有爱,我们有新家”、“甩开膀子加油干,建好新家过新年”、“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科学重建新家园”。处处红色标语让安县群众面对未有的困难表现出了未有的坚强,大家的心逐渐从悲观绝望中走了出来。他们化悲痛为力量,毅然加入到了灾后重建的大军中。

  震后仅2个月,周映义和同村的受灾群众就开始在政府的指导下重建家园,废墟之上,到处是热火朝天挥汗如雨的重建家园动人景象。

  国家确定对口援建,辽宁恩人来到安县。无疆大爱更象一股股暖流涌动在安州大地。“辽安同心建家园,恩情世代永相传”“我帮你,你帮我,加快重建看效果”“辽宁恩情温暖如春,安州大地感恩涌动”,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这些红色标语成了人们心头的一盏明灯,引领着大家在大爱中重树信心,在感恩中重新站起。

  标语·恢复提升

  引领群众奋力建设新家园

  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极重灾县的安县,有99329户农房需要重建,困难压力前所未有。如何让干部群众心劲一致,奋力建设新家园。红色标语口号,再次成为安县群众的精神激励。

  安县乐兴镇青龙村,面对全毁的村庄,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把新家建起来,也不理解村上进行集中修建的规划。

  如何把重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如何让群众充分理解并积极参与,标语口号再次显现了强大力量。“灾难深,不如党的恩情深;困难大,不如咱的干劲大”、“打造优美环境,提升整体风貌”,安置点上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村民唐时金由最初的不理解成了重建家园干劲最足的一个。“家园毁了我们重建,重建就要建成最美丽的村庄。”唐时金坦言,这些标语口号让他的思想转了弯,以前他认为单家独户好,养猪养鸡,堆放柴草方便,现在他知道农村也能建出功能齐全的小区,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大家感到生活很有奔头,流汗吃苦都不怕。”乐兴镇党委书记刘辉说。

  如今的青龙村,像一座村庄里的城市,连排别墅、健身场地、产业规划一应俱全,村民们自发组织,把“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的标语挂在村子最醒目的位置。

  在安县花荄镇前进村、黄土镇方碑村、高川乡泉水村、茶坪乡德胜村,灾区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和勤劳诠释了“社会关爱,我们感动;回报社会,我们行动”的标语含义,这些地方都建成了特色鲜明,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安置小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比震前提升了很多倍。

  标语·发展振兴

  指引干群奋勇争先求发展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这条写在安县兴仁乡长沟村农房墙上的标语,道出了安县产业发展和群众之间的纽带关系。“这个村适合发展养殖业,按照县里统一布局,村上建起了生猪养殖区、獭兔养殖区、高端土鸡养殖区,养、产、销一条龙,去年每户平均增收800元。”兴仁乡党委书记陈刚说,全乡6个村在重建中个个都发展了一至两项主导产业,参与农户达到94%。“辽安共携手,推动大发展”。5000亩辽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辽宁援建方和安县政府联手为当地农民打造的一个“致富园”。通过租赁让农民的土地集中,在集中地上建好现代农业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和设备,然后以奖代补,鼓励农民反租园区地,同时,无偿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营销服务。让农民参与,让农民受益,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建设新家园,开辟新产业,创造新生活”,这条悬挂在安县黄土镇方碑村标语,让村民在诚信中谋求新发展,他们借钱建家园,发展产业还借款,用诚信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援,创建了自己的种养产业园。

  方碑村的王长举,住了一辈子泥砖房,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拥有130多平米的联排别墅,加入了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做梦都没想过!”这样的表达遍布安县每一寸土地。“与希望同行与未来握手”,在辽安工业园,这幅巨幅标语,浓缩了从山崩地裂的惨烈瞬间,到灾后重建的艰辛岁月,安县人民以不屈意志和顽强精神,书写着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灾难磨砺精神,痛苦铸就坚韧,安县人民把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援助转化为自强自立、重建家园的豪情。以重建家园的汗水和成就回报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关爱。震后三年间,安县共悬挂红色标语5000多条,张贴宣传口号标语上万条,包括感恩标语、板房标语、农房重建标语、过节标语、领导视察标语等,这些标语,是浓缩的安县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弘扬与延伸。

  昨天,今天,明天,无数个平凡人的梦想和希望在安县升腾;自强,感恩,奋进,一股股融入民族力量的精神时刻闪耀在安州大地。

    来源:四川新闻网-绵阳日报

湖南有家红军标语博物馆

    湖南省“炎陵县红军标语博物馆”是中宣部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红军标语博物馆,集红军标语集中收藏、保护、展示于一馆,于2011年6月9日开馆。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沿湘赣边界来到炎陵县(原酃县)。此后,炎陵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50余支红军部队在这里活动过。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红军官兵在炎陵城乡写下了数以万计的宣传标语,为宣传革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339条标语见证百姓红色情怀

  穿过历史的沧桑,历经岁月的磨砺,红军标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在炎陵得以大量保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一奇迹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1951年8月19日,谷子元率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到湘东南各县开展慰问活动。

  这一消息传到策源乡良桥村一个叫刘山春老人的耳朵里后,他立即找来村里的几个后生帮他拆屋。有人问他,好好的一间屋拆掉干什么?他说有件“礼物”藏在里面,现在要亮出来让中央慰问团看一看。

  大家七手八脚把刘山春老人的舍屋拆掉了,只见屋的侧墙上写有箩筐大的6个字:“工农红军万岁!”落款是“酃县赤卫大队”。

  原来,为打退敌人对井冈山的第三次“会剿”,1929年1月4日召开的柏露会议决定,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实行“围魏救赵”的战术,留下彭德怀红5军、红4军王佐32团和井冈山根据地所属各县赤卫大队坚守井冈山。酃县赤卫大队奉命协守双马石哨口,上山前夕赤卫大队在他家的侧墙上写下了这幅标语。

  此后敌人攻占了井冈山。刘山春老人为保护好这幅红军标语,就请人挨墙砌了一间舍屋,把红军标语遮盖得严严实实,这幅标语就这样被完整保存了下来。

  石洲乡黄海古家房子的墙壁上有两幅红军标语。大门屋檐下左边是红7军书写的“拥护苏维埃政府!”,右边是酃县苏维埃政府书写的“推翻国民党统治!”据介绍,1931年2月,张云逸军长率领红7军58团和军直属队一路奔波从广东乐昌进入湘南,正好在春节期间到达酃县苏区。在酃期间,红7军为保卫酃县苏区与敌人进行了多次战斗。上述两幅标语就是红7军与县苏维埃政府当年并肩战斗时书写的。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之后,白色恐怖笼罩整个苏区。而黄海古的家就在大路旁边,两幅红军标语非常显眼。一天,地方团总来到他家,限他6天内把标语刮掉,否则拆屋。黄海古左右为难。

  这时他妻子拿来一件褂子要他穿上,免得着凉。黄海古接过褂子,抬头望了望红军标语,心想,我何不给红军标语也穿上一件褂子呢?主意已定,黄海古马上备料请来帮工,不到6天时间就把前墙的标语遮盖住了。

  1951年春节,已是村干部的黄海古在准备张贴春联时突然想起被石灰层遮盖了的红军标语。于是他搬来梯子,用菜刀撬开石灰层 ,两幅红军标语又重见天日。

  正是由于老百姓对红军标语的爱护,以及政府的大力保护,该县至今保留有内容完整、字迹清晰的红军标语339幅(组)。

  “江家试馆”最有趣的红军标语

  炎陵县城至今还有座保护完好的“红军标语楼”,该楼原名叫“江家试馆”,因墙壁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标语口号,故称“红军标语楼”。

  江家试馆系清代建筑,属典型的江南民居,过去是江西人聚集的客栈。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对江家试馆进行修缮,现在这里既是一所民居,又是一处红色景点。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江家试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墙壁上的相关介绍是:“1932年,李天柱、王震率中国工农红军湘东独立第1师第3团第1连在酃县城开展革命活动。此间,红军在江家试馆内外墙壁上留下了大量的标语以及宣传革命的漫画。标语内容有‘共产党十大政纲’‘国民党十大罪状’等,这些标语、漫画真实记录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政治宣传、军事活动以及采取的斗争策略。”

  这是炎陵发现红军标语最多的一幢房子,仅这一处就保存红军标语25幅、681字。其中一条标语完整地抄写了“共产党十大政纲”,共100多字。最有趣的是一幅标语写道:“中国白军挨户团半岁,中国工农红军万岁,拥护红独师万万岁!”率真直白的语言,一看就是红军宣传员的即兴之作。

  江家试馆最有趣的红军标语是一幅漫画:“打倒国民匪党”几个字中,“国民匪党”4个字均变形,组成狗的模样,“国”字当狗头,“民”字“匪”字做狗身子,“党”字做狗尾,“民”字和“党”字的下边笔画做狗腿,画得极为形象。

  这说的是红军标语表现形式的幽默和风趣,而炎陵县城南桥组陈家祠堂的“赤”“白”标语争夺战也很是有趣。据介绍,县城南桥组孙丰新的家原来是陈家祠堂,在祠堂外的照墙上写满了红军和白军(国民党军队)的宣传标语。其中有两条标语经过多次改动。

  原来,红军攻取炎陵县城后,在墙上用土红写着:“优待白匪投诚的白匪士兵”。红军撤出县城后,白军占领县城,看见红军写的标语很有鼓动性,便将标语中的两个“白”字用石灰水改成“赤”字,标语便变成白军写的“优待赤匪投诚的赤匪士兵”。还在旁边加写了一条:“只杀赤匪匪首,不杀赤匪匪兵”标语。红军第二次打进县城后,见白军的搞法很省事,于是又用土红色将“赤”字改成“白”字,除了恢复原来的标语之外,还将新加的标语改成“只杀白匪匪首,不杀白匪匪兵”。两个“赤”字,两个“白”字,红军改过去,白军改过来,变了好几回。直到国共合作,国民党县党部在墙的最高处用墨水写了一条通贯全墙的标语:“民众要想安居乐业,须一致团结。”

  一条标语与一个重大事件

  “打土豪,分田地”是红军标语博物馆展出的标语之一。这条标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包括炎陵在内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很多地方,但这句口号背后所发生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中村是炎陵县2030平方公里大地上的一个普通乡村,就在这个不起眼的乡村却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这就是“插牌分田”。1928年3月,根据湘南特委指示,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向湘南挺进,师部设在炎陵县中村的周家祠。就是从此时开始,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主持试点“打土豪,分田地”革命斗争,树起了分田分地这一革命旗帜,并成为当时红军的重要纲领和主要工作。

  分田的具体步骤分四步。第一步将人口、田土登记造册,第二步定出分配原则,第三步写好标有姓名、坐落、面积、四界的竹牌,第四步召开群众大会,发放竹牌,各户将竹牌插到所分的田里。这种分田的办法当时叫“插牌分田”,如今在“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炎陵纪念馆”还保留着当年分田地用的竹牌。“插牌分田”首先在中村的道任、龙潭、联西、罗浮江4个自然村开展,尔后在整个中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史料称,毛泽东同志亲自发动和领导的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土地改革,它为《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依据。

  “打土豪,分田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主要宣传口号之一,它不仅表明了红军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深刻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FROM:解放军报
 

Copyright © 2001-2021 www.6s-iso.com Inc. 备案号:蜀ICP备2020025376号-4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为个人爱好兴趣分享网站,不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QQ3033382280进行处理